2025年10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团委于南京市湖熟菊花园开展“‘匠润工学行’行走思政课——重阳赏菊话初心”主题实践活动,40余名青年学生与学院退休老教师共赴重阳之约,在赏菊交流间传承敬老美德,在岁月故事里感悟初心使命。
重阳节为长辈准备糕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源头可追溯至汉代,当时人们在重阳节食用 “蓬饵”(用蓬草籽与米粉制成的糕点),搭配登高、插茱萸习俗寄托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祈愿,唐代后 “重阳糕” 形制更丰富,逐渐成为传递孝心的载体;此次重阳实践活动前,同学们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制作糕点,在调整细节的过程中把对退休老教师的敬意深深融入每一块糕点,最终将新鲜出炉的糕点细心装入定制礼盒,既是对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也为此次实践活动提前积攒了满含心意的温情。

“匠润工学行,行走思政行”的口号响彻现场——这不仅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更让青年学子与老教师在同频共振中感受两代人之间的温暖联结,为后续深度交流埋下共鸣的种子。

合影后,师生便带着这份联结漫步菊花园。金黄、淡紫等各色菊花竞相绽放,其“高洁坚韧”的文化寓意与老教师的讲述相互交织——老教师结合自身扎根农业工程领域的经历,将菊花象征的坚守品格与求学从教岁月相联结,从年轻时克服艰苦条件投身农机研发的初心,到如今退休后仍心系学科发展的牵挂,让青年学子既看见花色之美,更在讲解中读懂传统草木里的精神密码,触摸前辈矢志科研的奋斗初心。


当同学们将周末制作的糕点礼盒递到老教师手中时,掌心的温度透过纸盒传递,搭配糕点留存的淡淡香气,瞬间让“敬老”从抽象的概念变为真切温暖的行动。老教师打开礼盒时的惊喜与笑意,成为对同学们前期用心筹备的最佳回馈,大家围在老教师身边,不时为老师递上热水,让敬老美德在细节中落地。
秋阳洒在草坪上,大家围坐成圈,交流就这样慢慢展开。何春霞教授指尖偶尔轻敲草叶,顺着农机研发、学科建设的亲身经历,把工学院的故事讲了出来:早年条件苦,团队挤在简陋实验室画图纸、调设备,连重阳节都守在科研一线;如今实验室更新了,智能农机技术不断突破,学科影响力也一点点提上去。
她的语气里没有波澜,却让听的人都静了下来 —— 有人攥紧笔记本,有人轻点头。风裹着菊香掠过,没人刻意打破这份静,可每个人心里却像被熨帖着,慢慢懂了 “踏实” 不是空话,也渐渐明白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到底该往哪走。

这场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实践,早已超越“赏菊+交流”的形式,成为一堂浸润心灵的思政课。它让青年学子在与前辈的对话里清晰看见初心模样,更懂得“传承”不是口号——是要将前辈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精神装进心里,化作往后学习工作的底气。
后续,工学院团委将以此次重阳敬老实践为契机,深化“匠润工学行”思政品牌建设——推动农业工程理论落地田间,转化为破解农机应用难题、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也让行走中收获的精神感悟与前辈嘱托,在学子心中深深扎根,促使大家从理解“踏实坚守”的内涵,逐步转向践行“强农兴农”的使命,最终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切实转化为扎根田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