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农业前沿共话农装创新发展
2025年4月24日,值此“第十三届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期间举办的智能农机装备青年学者论坛,由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与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联合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青年工作委员会、《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现代农机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承办的“智能农机装备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农业”为主旨,汇聚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江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及优秀博士,共同探讨智能农机装备的前沿技术与未来方向。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汪小旵教授主持,他指出,全球农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智能农机装备作为核心驱动力,承载着“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使命。希望本次论坛既是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更是为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桥梁。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秘书长卢建强致辞中指出:“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智能农机装备的自主创新离不开广大青年学者的奋力攻关。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思想碰撞与合作创新的平台,推动智慧农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李骅教授致辞提到:“向本次大会给予支持与关心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肯定了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青年工作委员会本次大会筹备工作,着重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办学至今的辉煌成果与未来发展目标,并发出诚挚邀请各位领导专家莅临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指导工作。”


青年学者云集智慧赋能装备
在国家大力推动智慧农业与高端农机发展的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水稻、玉米、果蔬、花卉等主要农作物的智能化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围绕“全程机械化、精准化、高效化”展开深入研讨,体现出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的责任担当与技术前沿能力。华南农业大学齐龙教授介绍了水稻智慧防控技术与装备的最新进展;华中农业大学廖宜涛教授分享了中小籽粒智能播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浙江理工大学杜小强教授围绕果实采收机器人关键部件与控制系统展开技术剖析;江苏大学马征教授则以“收获机械”为例,系统阐释了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农机应用基础研究路径;吉林大学赵佳乐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赖庆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崔涛副教授等也分别作了关于玉米密植播种、鲜花分级装备、智能播种系统的精彩报告。




7位青年专家的系列研究成果以全景视角多维验证了智能农机装备在复杂农业场景中的动态适应性与前沿技术突破,生动彰显我国青年农机科技工作者作为产业革新中流砥柱,在攻坚一线展现的锐意进取风范与澎湃创新动能。
优秀博士论坛彰显新生力量
分会场的优秀博士生论坛同样亮点纷呈,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代表围绕农业机械化中的关键基础问题与智能装备创新应用展开汇报与交流。报告内容涉及油菜收获减损、智能授粉、湿软土壤履带设计、农业废弃物处理、易损水果低损抓取、电驱农机装备、视觉物联网协同系统等,集中反映了青年科研群体的前沿思维与学术探索能力。
现场特邀丁为民、毛罕平、吴崇友、周宏平四位专家对博士生报告进行逐一点评,从研究意义、工程实现路径到未来拓展方向给予建设性意见,激励青年学者不断深化学术追问与工程转化。


汇智聚力展望未来
近年来,各单位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基于多源异构传感信息融合架构的无人驾驶农机矩阵、深度视觉引导的靶向施药系统、亚厘米级精度的智能播种技术链,以及具备柔性抓取能力的多模态果蔬采摘机器人集群,已构筑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示范应用生态。但征程未有穷期,关键部件自主化攻关、复杂场景算法泛化性跃升、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等深水区挑战仍待破局。青年学者当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科研胆魄,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创新共同体,在智慧农业的星辰大海中锚定坐标,让青春智慧绽放于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也为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能。